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蜀汉大将关羽在荆州镇守期间,北攻曹魏的襄阳樊城。曹魏守将曹仁急报消息,曹操随即派遣于禁和庞德增援。就在这时,吴大帝孙权决定乘机偷袭荆州,派遣吕蒙和陆逊带领军队发动突袭。蜀汉南郡太守麋芳在此时开城投降中祥网,致使关羽腹背受敌,被迫南撤。然而,吴军一路追击,关羽最终战败被俘,并被孙权亲自处决。关羽的死对孙刘联盟而言是一次致命打击,不仅使南北双方的力量发生彻底失衡,也给东吴带来了巨大的外交和军事风险。那么,孙权为何如此毫不犹豫地决定杀害关羽呢?
荆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。自赤壁之战以来,刘备凭借赤壁之战的胜利,获得了荆州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,并且委任关羽镇守这一重要战略位置。期间,孙权曾派遣使者提出要将孙权的女儿嫁给关羽,但关羽不仅没有接受,反而对使者进行辱骂,严重触怒了孙权。作为东吴的主公,孙权不仅深感关羽的轻视,也对这种屡次的侮辱愈加愤怒,孙刘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,这无疑使两国联盟的关系更加紧张。
除此之外,孙刘两家自从瓜分荆州后,关羽多次在北伐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,但也屡屡采取强硬措施,使得局势越来越复杂。尤其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,关羽因粮草短缺私自从湘关取走粮食,遭到孙权的严厉反应,导致孙权出兵袭击关羽。可以说,关羽的这一举动成为孙权进攻荆州的一个重要借口,加速了两国关系的破裂。
展开剩余75%在荆州的命运危急时,刘备的义子刘封和将军孟达驻军上庸(今湖北竹山县西南)。尽管关羽向刘封发出求救信号,但刘封却找借口推脱,并未出兵援助。关羽最终丧命,荆州失守,这不仅是关羽个人的悲剧,也暴露出刘备集团外交政策上的致命缺陷。即便其他人替代关羽来守卫荆州,结果也未必会有所不同,关键在于时机问题。
关羽之死后中祥网,东吴通过夺取荆州彻底破坏了孙刘联盟。传统小说《三国演义》称吕蒙亲自杀害关羽,并将其首级献给曹操。曹操听闻后深感悲痛,厚葬关羽。然而,根据史书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的记载,关羽实际上是在孙权占据江陵后被捕并斩首,孙权甚至派遣潘璋将关羽的退路截断,使其无处可逃。对于《蜀记》中的注解,裴松之提出质疑,认为孙权当时并没有意图活捉关羽,而是早已决定除掉这个威胁。
关羽之死与孙权的直接责任不可避免。究其原因,孙权坚决杀害关羽可归结为以下几点:
第一,孙权对荆州的渴望和不满。 赤壁之战后,孙权认为自己在抵抗曹操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,但分得的荆州南郡和江夏等地与其付出的代价不成正比。随着刘备控制益州,并逐步占领汉中,蜀汉势力日益壮大,但刘备拒不归还荆州。这使得孙权心生不满,并决定通过武力收复荆州,进而提升自己的地位。
第二,孙权的性格及家族文化背景。 孙权继位后,虽然个人武力不如孙策和孙坚,但他继承了家族的豪迈性格,常常行事冲动且不计后果。孙权在多个场合表现出类似的个性,例如在与张辽的战斗中他曾做出轻率的决定。因此,面对关羽的挑战和威胁,他选择果断行动,决心一举摧毁关羽。
第三,关羽对孙权的侮辱。 关羽曾多次对孙权进行侮辱,尤其是在围攻樊城时,他称孙权为“貉子”,这是对江东人极为侮辱的称呼,进一步加深了两人的仇恨。孙权作为一方霸主,面对关羽的态度自然无法忍受,这使得两国之间的裂痕不可修复。
第四,孙权的战略野心。 在孙权看来,杀害关羽不仅是为了打击刘备的军事力量,更是对曹魏示好的一步棋。通过摧毁关羽,孙权向曹操表明东吴的态度,意图通过这一行动打开与曹魏的合作空间。实际上,孙权的真正野心远不止荆州,他在赤壁之后一直梦想着收复益州,最终消灭蜀汉。
《三国志·刘璋传》记载,孙权最终杀害关羽,并成功夺回荆州,为自己占据益州奠定基础。尽管孙权计划攻占益州,但由于蜀汉迅速反应,这一计划未能实现。然而,孙权杀关羽的行为,虽然一度削弱了刘备集团的实力,却未能如他所愿彻底灭掉蜀汉。此举也成为东吴的一个战略失误,最终导致了吴国的衰落。
孙权的做法引发了后人的深刻反思。虽然他通过杀害关羽成功夺取了荆州,但这一举动也加剧了三国之间的紧张局势。至此,三国的格局基本定型,曹魏和蜀汉的力量虽然有所衰弱,但吴国依然在错失机会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