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263年8月,魏朝的司马昭指挥着钟会、邓艾等将领带领大军南下,发动了对蜀汉的征伐。到了264年正月,蜀汉的最后一任皇帝刘禅选择投降至慧策略,蜀汉灭亡。
公元234年,诸葛亮在其第五次北伐过程中,于五丈原病逝,年仅54岁。此时距蜀汉灭亡还有30年。
公元214年,庞统,号称凤雏,在随刘备征伐雒县时,不幸中箭身亡,年仅36岁。距离蜀汉灭亡,还有整整50年的时光。
公元229年,蜀汉的五虎将之一赵云去世,虽无确切的死因和年龄,但这一事件发生时,距离蜀汉灭亡还有35年。
公元222年,马超因病去世,享年46岁,距蜀汉灭亡还有42年。
公元221年,张飞在自家部将范强、张达的叛变下被杀,死因不明,年龄也无确切记载。那时距离蜀汉灭亡还有43年。
公元220年,黄忠因病辞世,年龄不详,距蜀汉灭亡还有44年。
展开剩余81%同年,关羽在孙权手下将领潘璋、司马马忠的合谋下被俘,并随即遭杀害。关羽去世的年龄同样未有准确记载,距离蜀汉灭亡还有44年。
从时间的角度来看,卧龙凤雏以及五虎将中,离蜀汉灭亡最近的是诸葛亮,他的去世时距离蜀汉灭亡还剩30年;而最远的是庞统至慧策略,距离蜀汉灭亡有整整50年。从各个角度来看,蜀汉的灭亡并不能归咎于这些卓越的英才。那么,为什么蜀汉拥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,却最先灭亡呢?答案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:
一、实力决定一切
刘备曾言:“成就大事应以人为本。”而在封建政权中,决定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口的数量。公元264年,魏、吴、蜀三国的国民数据分别为:魏国443万、吴国230万,而蜀汉仅有94万。魏国的人口几乎是蜀汉的4.7倍,是东吴的1.9倍,远远超过蜀汉。而人口的差距也意味着实力的差距。就以263年钟会领军伐蜀的战役为例,魏军的规模便达到十八万,而这一数字几乎是蜀汉全国军队的两倍之多。
虽然强大的实力不一定就能赢得战争,比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,都是实力较弱的一方获胜,但从长远来看,只要不犯战略性致命错误,实力强大的势力最终必定能够胜出,最终三国的归晋便证明了这一点。
在绝对实力面前,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显得微不足道。蜀汉作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,其灭亡实在不令人意外。司马昭之所以优先打击蜀汉,正是看中了蜀汉的脆弱,而在263年魏军发动的那场对蜀汉的攻势中,魏军尽管面临天险的秦岭,依然能够顺利突破;即便蜀汉有剑阁这样的险要关隘,也未能挡住邓艾的进攻。这一切,都归因于蜀汉实力的不足。
二、人才的数量与质量
尽管蜀汉曾有卧龙凤雏、五虎将等一批名将和谋士,但这些英才相较于整个蜀汉的才智储备,实则并不占优势。相比之下,曹魏不仅有五子良将,在其他将领方面也远超蜀汉。比如曹魏有许多响亮的名字,如李典、典韦、臧霸等,以及曹仁、夏侯渊等宗亲出将领,这些都使得魏国的军事力量更为雄厚。
而在谋士方面,曹魏也具有明显的优势。除了诸葛亮和庞统外,蜀汉几乎没有其他出类拔萃的谋士。曹魏的谋士群体,如荀彧、荀攸、贾诩等,皆为各具特色的战略家,彼此间的博弈能为国家提供更为灵活的应对策略。魏国有众多人才支持国家发展,而蜀汉则因人才短缺而屡屡陷入困境。
蜀汉虽然有卧龙凤雏和五虎将,但这些人才的效力并没有持续太久。诸葛亮自208年投效刘备,234年去世,庞统则自210年加入蜀汉,214年英年早逝。关羽、张飞的死亡更是加速了蜀汉的衰退。就算蜀汉后期有人才如姜维、蒋琬、费祎等,但这些人相较于曹魏的庞大智囊团,显得力不从心。
尤其是在蜀汉后期,面对钟会、邓艾的南下进攻时,姜维一人扛起大旗,却因为兵力和资源的消耗而力不从心,最终未能抵挡住魏军的侵略。
三、天下形势使然
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,大一统的局面持续了400多年,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开始分裂。曹操虽统一北方,却未能抓住机会一举统一整个中原。赤壁之战后,曹操虽有强大力量,但却未能突破南方的防线,失去了统一的最佳时机。
曹操的失败,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未能妥善处理士族与皇帝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。由于曹操常常打压士族,引发了不小的矛盾,这导致了他未能获得这些士族的支持,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。最终,三国鼎立局面便逐渐形成,蜀汉便是这三国中最为弱小的存在。
蜀汉虽然拥有一批英才,但其政策上并未能有效地团结更多士族,尤其是打压益州士族,使得其内部矛盾重重。内部的割裂和外部的压力,使得蜀汉政权逐渐衰败,甚至在姜维多次北伐的情况下,因资源耗尽、士气低落,最终难以抵挡魏军的入侵,导致了蜀汉的灭亡。
总结来说,蜀汉之所以最先灭亡,根本原因在于实力上的劣势、人才的匮乏,以及国家内部的分裂。无论是从外部的敌对压力,还是内部的政治格局来看,蜀汉的灭亡都并非偶然,而是大势所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方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